欢迎光临南京力源锻造有限公司!
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地址:南京市溧水区洪蓝工业集中区
邮编:211219
电话:025-68577991
手机:15312056666   18912936999
传真:025-68577993
网址:www.lyduanzao.com
邮箱:liyuanduanzao@126.com
行业资讯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轨道交通建设发力:商业模式亟待创新
更新时间:2015-07-27 浏览数:

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轨道交通再次成为管理者刺激经济的重要手段。根据国家发改委统计,今年全国地铁投资将达3000亿元,如果加上铁路投资8000亿元,总计高达1.1万亿元。轨道交通建设力度的加码,对经济产生的拉动作用不可低估,但开发模式亟待创新。

“从本世纪初开始,中国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全面跨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一方面,以高速铁路为代表的国家级区域级铁路干线迅速成网,我国现在已经成为全世界高速铁路通车旅程最长国家;另一方面,我国越来越多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正在计划加入城市轨道交通俱乐部。”在日前举行的“2015天华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开发高峰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和运营中的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我国很快也将拥有全世界最长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无论是高铁还是城市轨道交通都正在改变着人们出行的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乃至于生产方式。

在前不久由国家发改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李朴民介绍,去年以来,国家发改委进一步加大重点领域有效投资,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推出七大类重大工程包,截至今年5月底,7类重大工程包已开工221个项目、33个专项,累计完成投资3.1万亿元。特别是5月份以来,全国大部分地区都进入施工季,在建项目施工、推进速度明显加快。

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方面,将按照适度超前、促进交通一体化和推进投融资改革的原则。按照“十二五”每年投产300公里到400公里,每年投资2000多亿到3000亿元计划推进,2015年全年将完成3000亿元。随着一些重大工程的推进,新一轮投资刺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逐步显现。

李朴民表示,目前,官方提出了68个2015年至2017年拟新开工建设的重大项目。通过这些重大工程建设,预计到2020年,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城市将建成较为完善的轨道交通网络,南京、重庆、武汉和成都等城市建成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南通、石家庄和兰州等城市建成轨道交通骨干线,其他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也将加快,中国轨道交通的总体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国家发改委基础司巡视员李国勇表示,目前,经国务院批准符合国家建设地铁标准的城市有39个,总的规划里程超过7300公里,到2020年估计达到50个。已经有22个城市开通了轨道交通运营里程2764公里,其中北京、上海都已经超过500公里以上。

以北京市为例,目前北京轨道交通正在办理第三期工程,已经批准的里程将达730公里,正在办理的还要增加200多公里,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1000公里左右,北京的交通拥堵问题将有较大的缓解。

值得一提的是,参与京津冀规划编制的专家透露,目前京津冀三地的总投资规模要大于前述规划,其中的项目重点是断头路和轨道交通。据多位专家测算,从今年至2020年的六年间,京津冀三地交通方面的投资预计在1.5万亿元左右。此前另有数据显示,我国13个经济圈城际轨道交通规划投资金额达到1.6万亿元之巨。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张鸿儒教授表示,随着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以交通为主导的综合规划和综合开发利用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使得我们能够充分利用地上和地下空间来为我们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方便。

张鸿儒说,我国轨道交通综合开发实际上是从广州地铁一号线开始的,轨道交通到底怎么搞还值得研究。从北京整个情况来看,还是建一条线挤一条线,没有缓解轨道交通的拥堵。

力源锻造扶总则表示,轨道交通网络对城市区域发展综合影响力以超出我们想象的速度迅速扩展。大规模城市轨道的快速建设需要资金支持,当前我国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资金来源相对比较单一,主要以财政补贴或者财政为担保银行贷款为主,公共财政负担过重而产生金融风险引起各方面重视,轨道交通发展迫切需要更加多元的资金来源渠道和更加可持续建设运行的模式。同时?熏如何更好利用城市轨道设施给城市和居民生活带来便利,集合更多经济文化社会资源协同发挥综合作用,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在城市发展取得更大社会经济效益也越来越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应对轨道交通对区域城市和站点周边地区产生的综合性复杂影响,如何筹措轨道交通建设资本实现轨道交通投资结构合理优化,以及拓展其他收入来源,支持轨交运营服务,是关乎城市发展的重大课题。”扶总说,当前整合轨道交通城市区域发展,以综合开发上盖利用等形式实现站点空间资源高效利用,从而增加公共收益已经成为业界广泛共识,这需要我们持续探讨,适应新开发建设模式、政策环境激励机制和制度保障,同时也需要设计咨询企业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为推动行业发展出谋划策。